健康|李开复抗癌 600天 : 我不再被名利蒙蔽初心

2015-08-19 直通台湾


说李开复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华人之一,一点也不为过。更荣登过《时代杂志》(TIME)百大影响力人物。


翻开他53岁的人生资历,堪称最精彩的人生胜利组。


1961年出生于台北、11岁到美国当小留学生,26岁拿到卡内基美隆大学电脑科学博士、当上最年轻的副教授,更是语音辨识领域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

人生大转弯
叱咤风云 死神前也得低头

不到30岁就在苹果担任研发主管,李开复转战微软后,独力建起极富盛名的微软中国研究院,不到40岁便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后来再转任Google大中华区总裁、全球副总裁。


2009年李开复离开Google创办“创新工场”,专门投资新创公司,影响力从科技业扩大到大江南北,微博上粉丝超过5000万人,随便一则动态,都能引起翻天覆地的转发讨论,所到之处被成千上百年轻人簇拥,称他为“青年导师”。

然而,这一切却在他还不满52岁时,悄然剧变。


2013年9月5日,李开复在微博上发布,“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隔一天他更新微博,证实自己罹患淋巴癌。


虽然李开复仅淡定短短几句话跟外界交代病情,事实上,那时他腹腔中有多达20几颗肿瘤,把检验师吓到脸色惨白,“哇!”地惊叫出声,瘫坐椅上。


当医生宣布他得的是“淋巴癌四期”时,根本不敢直视他的眼睛。朋友甚至劝他赶快动笔写遗嘱,他千头万绪提笔抄写着嘱咐时,怀疑着是不是人生只剩最后100天?


这突然的严重病痛,简直把人生一路顺遂的李开复推到死神面前般当头棒喝,修了一课死亡学分,也让他反思人生的意义。


安静休养的17个月中,李开复第一次慢下脚步调整生活,人生有了全新顿悟,还把过程写成新书《我修的死亡学分》。主题与他过去畅销书《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或给青年写信时那种慷慨激昂的鼓吹奋起不同,他不再大力宣传要如何改变世界,而是诚实面对自己。


他对自己50岁前的人生深切反省,太功利、太傲慢了,做任何事都不自觉地用数字来决定,“演讲场子没有1000人不去,有人发Email问创业问题,只回覆有可能成功的,要见记者得先看他的读者群有多少……。”生病后他领悟到,“如果把影响力当成唯一的目的,成天想着改变世界,就会有点走火入魔。”


在新书中他形容,“耽溺在浮动的快感中,走到哪都有粉丝围绕,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我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历经病痛后,如今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开复。


找寻新价值
步调放慢 不再跟时间赛跑

2015年的初夏早晨,不到7点,李开复一身宽松黑色运动服,踩着球鞋出门,先到公园附近绕绕,登上能俯瞰漂浮微云的台北城天空线的小丘陵,再往天母后山水管路古道走去。

跟着李开复的脚步上山,踩踏苔痕石阶,先经过一片翠绿竹林,行过藤蔓攀附的老树,滴淌露水的蕨叶及姑婆芋,呼吸漫在空气里的野姜花香,听着夏日鸟语脆鸣,淙淙泉水涌流……。这是2013年前,他从来都没想过的闲云野鹤生活。

就在不到600天前,李开复的生活方式跟现在天差地远,人生目标是“世界因我不同”,追求最大化影响力,从不运动,不愿花时间在任何觉得不重要的事情上,更自豪是“铁人”。

彼时,李开复的公众印象,是千篇一律熨烫平整的深色西服,发型有条不紊,表情泰然自若很少变化,行事谈话从容自律而精准,如同一台精密机器般高速运转,“我在大公司那么长的时间,学会了很多自我包装的方式,不让人看出任何弱点,就算心中对一件事情担心紧张,外面也不会看出来。”

以前的他不太旅游、没空看电视,半夜里一有邮件或讯息提醒,马上就爬起来精神百倍地工作,分秒间处理回覆,最疯狂的时候,“凌晨把最新消息全都看过,加上微博上很多人是夜猫子,口水战都是半夜发生的,半夜里起来正好一次补上昨晚的事,备好隔天的十几条微博。



罹癌前他完全不在意小病小痛,长期失眠就吃安眠药入睡,精神不好则猛灌咖啡,一天能饮六、七杯,还佐以一大杯浓茶提神,背上因为长时间压力长出一条肉脊椎,时常要曾当过奥运国手的按摩师傅强力推拿揉开,才能缓解紧绷。


三年前到欧洲出差行程,就能见识李开复的超人程度,同事帮忙他安排紧凑行程,16天内跑遍11座城市,总是凌晨4点多起床,半小时内出门赶最早班的飞机,一天最多能见五个投资人,马不停蹄跟时间赛跑。


那时候的他,因为狂赶时程免疫力下降,患上带状泡疹,头上长满红点脓包,仍不以为意的工作。除了公司业绩成长,个人还有KPI,每天发十条微博,增加一万名粉丝。李开复的五姐、知名心理谘商师李开敏指出,就算跟家人在一起,李开复还是在刷手机、回讯息没完没了。


“太太认为我没救了,不可能改变我的工作方式,”李开复说,太太谢先铃最大心愿,就是哪天退休,搬回台湾,“我告诉她或许60多岁,就能交棒年轻人。但这一切都提早了。”

一场大病让李开复体悟,纵使过往在商场上叱咤风云,面对病痛时人人平等,还是得忍受30公分长针慢慢扎到肚子里的几十次检查,捱过化疗时遇上的严重副作用,如呕吐、便秘、食欲不振及体力不支。


病中访友,也让李开复当头棒喝,他闲卧朋友躺椅,赞叹着三、两株桂花发散的淡淡清香,却被吐槽“那些桂花种了快十年了!你又不是没来过,”让他十分尴尬,原来过去的他是“人在心不在”,从未察觉环境变化。


弥补亲子情
重新学做爸爸、儿子、老公

李开复在台北第一次治疗结束时,从冷冽医院走到户外,那是和煦的好天气,他第一次好好感受这平凡到不行的时刻,“阳光下的台北美得像梦一样不真实,我忍不住在心里轻轻喟叹:『喔!真好,真好啊!』”

过去,李开复鲜少运动,就算偶尔站在跑步机上,还是边跑边播放重要的演讲影片,一刻不让脑筋停下来,但现在的他,一周有三天亲近自然,爬山放空,偶尔还跟女儿一起上楼顶天台,观赏星空,还开始看女儿的功课。他尽力弥补亲子时光,在病中陪著有艺术家天分,却讨厌单调死板背诵的小女儿李德亭准备SAT考试跟申请大学,“如果不是这场病,我很可能还陷在忙碌中,错过一个才华横溢、心思敏锐的摄影家。”

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多了。李开复的母亲王雅清女士在43岁时才生下他这么儿,极尽宠爱,现在高龄96岁。过去住美国、北京的李开复一年至多放假回台陪妈妈,“那时候觉得这是可以做的极限了!”


不像过去,陪妈妈吃饭时,还烦躁地收发Email,现在的他可以一整个下午陪妈妈坐在沙发上发呆,或一整个周末跟姐姐陪妈妈打糊涂牌、抛接小皮球。

太太谢先铃更是李开复觉得亏欠最多的人。他回忆,以前每次要转换跑道,从美国到北京,总是今天辞职,明天就到新工作报到,甚至要开个记者会大鸣大放,让全世界知道,却没想过家庭牺牲多大。“每次我把整个家连根拔起,他们就失去原有的一切,交友圈、生活环境无法继续,全得重新适应。”

李开复病中体悟,“不再只把剩余时间分给家人,而是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谢先铃也多次在病床前要他保证:“绝不回到过去没日没夜的生活。”

现在李开复恢复良好,体内已看不到一公分以上的肿瘤,走过大病幽谷,修了死亡学分。他说:“现在的我仍和过去一样热爱工作,但学会放下偏执,不再被世俗的名与利蒙蔽初心。”


本文节选自2015年7月号《远见杂志》 第3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