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航天员的称呼竟是钱学森提出来的

2016-11-11 央视国家记忆
提示摘要:在今天,神五、神六载誉归来,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之际,鲜为人知的是,“航天员”这个称谓最早却是钱学森提出来的。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jpg

(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提出“航天员”的称呼

1970年7月14日。经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中心承担了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体检组。鲜为人知的是“航天员”这个称呼也是由钱老提出来的。当时国外一般称“太空人”或者“宇航员”。钱老说: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因此我们国家一直延续“航天员”这个称呼。钱老还解释到。“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事实证明,钱老定下的“航天员”这个称呼不仅符合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具体情况,更加适合汉语习惯。

杨利伟.jpg

杨利伟


一生钟爱航天
“航天英雄”杨利伟对第一次去钱学森家的情景印象深刻,甚至能把钱学森当时说的话一字不差地记起来。当时,刚刚创造历史的杨利伟跟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从那以后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后,航天员们都会上门去探望钱老,聆听教诲。

钱学森.gif

(图:钱学森)


不创新,就将成为无能之辈
“他经常说:‘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钱老强调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王永志说。

2005年10月,94岁高龄的钱学森念念不忘国家的风洞事业,又一次提笔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写信。他说:“我始终认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及其相应试验设施的建设,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早在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是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卓有名望,他也是一位前瞻性很强的科学家。

导弹概论.jpg

(图:《导弹概论》手稿)


把知道的事情都告诉年轻人
上世纪70年代末,40多岁的王永志成为了第二代战略火箭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他的“接班”是钱学森亲自建议的。王永志记得,为了帮助年轻人掌握导弹、火箭基础知识,钱学森亲自编写《导弹概论》等相关教材,举办导弹技术训练班。班上的许多年轻人后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骨干。

钱学森那时候在各个研究机构四处开班讲学。系统学讨论班设在一间4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经常座无虚席,窗外还站了许多做笔记的年轻人。杨利伟从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老同志那儿听说,钱学森经常来讲学,有段时间几乎是每周来一次。他的博学敏思和学术风采令人折服。

1962年,钱学森给化学物理系1958级学生讲课.jpg

(图:1962年,钱学森给化学物理系1958级学生讲课)


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领跑者
钱学森作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所凝聚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学习总结。一个人物可以过时,一位科学家的成就也会被后人超越,但科学精神是永恒的,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编辑:杜睿文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