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 | 让敌军闻风丧胆、俯首称臣的中国战神—粟裕!
2015-09-01
CCTV挑战不可能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关闭
点击上方
“挑战不可能”
可以订阅哦!
粟裕将军(1907-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军事才能非常杰出,身经百战,有“常胜将军”之誉。
今天我们就请国防大学的舒建教授和卢勇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抗战名将粟裕的故事。
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战术家”
↑
新四军时期的粟裕
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东南一带的抗战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提出:新四军要挺进江苏、浙江等省的江南敌后,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
为此,需要选派一位全才,率领一支先遣支队先到敌后进行战略侦察,为新四军主力进驻创造条件,最终,这一重任落在粟裕头上。
国防大学教授 舒建:为什么选粟裕呢?因为他有很多很高的军事素质,第一,他敢于、勇于承担责任,因为到敌后去是非常困难的,你没有一种信心和决心,敢于承担历史责任肯定是不行的。第二,粟裕的综合素质非常高,特别善于随机应变。
↑
少年时的粟裕
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县,1926年11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为共产党员,8月1日,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1928年4月跟随朱德登上井冈山,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从毛泽东、朱德那里学到了很多本领,成为一位“青年战术家”。
国防大学教授 卢勇:粟裕打仗是通过毛泽东、朱德的言传身教学来的。比如说要选弱敌打,要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对什么样的敌人,打什么样的仗,要实事求是。这些学过来以后,对他来说相当于掌握了一个方法论,后来在苏中抗战的时候,他就运用这个学到的本领来打仗。
韦岗伏击战:打破“恐日病”
↑
新四军向江南敌后挺进
先遣支队来到江南敌后,粟裕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抗战士气低迷,很多人对于新四军来到这里抗战也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粟裕就想,要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必须通过打仗来解决问题。他就决定,要在韦岗打一场伏击战。
国防大学教授 舒建: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打呢?首先是选对手,最好打日军运输队,好打、还有缴获。接下来选地点,江南一带都是平原水网,就是韦岗这个地方,有两个小山,公路从中间通过,弯弯曲曲的还有坡道,有优势可以搞伏击。最后要选时间,粟裕分析最好是上午打,头天晚上过去埋伏下来,第二天打,打了就走,综合这些因素,韦岗是最合适的地方。
↑
韦岗(原称卫岗)战斗旧址
↑
韦岗(原称卫岗)战斗示意图
1938年6月17日,韦岗伏击战在一场大雨中悄然展开。早晨8点多钟,日军5辆汽车开出镇江城,向句容方向开去,眼见日军车队进入埋伏圈,粟裕一声令下,机枪班火力全开,日军一下子就淹没在了枪林弹雨中。经过半小时激战,日军包括一名少佐和一名大佐在内的十余人被打死,数十人被打伤。
国防大学教授 舒建:过去都不敢打仗,叫“恐日病”。不仅老百姓害怕,新四军的战士都害怕,打了韦岗之战以后,搞了一个各种缴获的展览,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欢欣鼓舞。提高了民众的抗日激情,也刺激了新四军进一步进行作战。
八分钟拿下日军据点官陡门
↑
官陡门战斗后 部分参战人员合影
设伏打了韦岗伏击战后,1939年,粟裕又通过“奇袭”战术拿下了日军据点官陡门。
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据点四周河汊密布,周围分布有多个日军把守的铁路、机场等小的据点。这里是日军为对付新四军而采取的“梅花桩战术”的典型据点。然而心思细腻的粟裕却对拿下官陡门胸有成竹。
国防大学教授 卢勇:官陡门是日军封锁线的中心,周围据点有很多日伪军把守,但是官陡门本身兵力比较弱。粟裕有个比方,他说这就好比是一只螃蟹,官陡门恰恰位于螃蟹的肚子上,就是最软的地方,粟裕就决心单刀直入打最弱的地方。
官陡门战斗一打响,占据优势的新四军仅仅用了8分钟就结束战斗,连清扫战场总共也就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等到日军开始增援的时候,粟裕已经率领部队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安全撤出了。
车桥战役展现粟裕大将之风
↑
新四军标语:“迎接1944年,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随着战局推进,进入1944年,已经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认为,对日发动局部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开始积极选择反攻目标,并最终锁定了车桥。
国防大学教授 舒建:为什么选择车桥呢,它是结合部,是日本华北、华中的派遣军的结合部,这个地方好打,可能华北、华中日军双方不太会彼此照应。同时也是我军新四军的结合部,把它打掉以后,整个新四军的根据地连成一片。
↑
车桥战斗示意图
打惯了游击战的粟裕,这次决定打一场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胜仗,同时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对日军攻势作战,在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国防大学教授 卢勇:打车桥,我们有主力五个团攻坚,另一部分部队要阻援,这是运动战。同时还要动员地方武装不断袭扰敌人、迟滞敌人,这就是游击战,所以这一战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的结合。
车桥战役取得了攻坚和打援的双重胜利,振奋了人心,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表示祝贺。毛泽东高兴地说,车桥一战,消灭这么多日本鬼子,了不起的大胜利,粟裕同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应予嘉奖。
国防大学教授 卢勇:这一战充分体现了粟裕的指挥艺术,也使党中央和毛泽东进一步了解了粟裕的指挥天分。捷报传到了延安之后,毛泽东就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以后可以带领四五十万人,看到了粟裕是个大将之才。
日军败将鞠躬敬献祖传宝刀
↑
日军高邮城工事布防图
车桥战役后,粟裕指挥苏中新四军不断对日军出击,连续展开局部反攻。一直打到日本天皇都已经宣布投降的三个多月之后,因为当时据守高邮的日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他们的命运落在了粟裕手上。
1945年12月19日,高邮战役正式打响。粟裕采取了攻城与打援相结合的战法,没过几天,就拔除了高邮城周围的据点,对高邮城发起总攻,激烈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下午16时左右,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打起白旗投降。
↑
粟裕
三天后,粟裕代表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见了高邮投降的日军岩崎大佐和其他军官。看到眼前这位善用奇兵、威震大江南北的粟司令,竟然是如此谈吐儒雅,平常普通,这些人感到十分惊讶。已经是败军之将的岩崎当即解下自己的指挥刀,向粟裕深深鞠了一躬说,谨将这把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仰慕
已
久
大名的中国将军!
他让对手佩服。
来源:CCTV4天涯共此时
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端查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