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一组埋藏得很深的基因密码,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的尊严”。
--龙应台
70多年过去了,战场痕迹不再,英雄们的家书成为了历史永恒的见证。在国难当头的年代,无数的热血青年为国离家奔赴战场,他们能给家人留下的纪念,只有一封封的家书……英雄们的家书,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牵挂,也承载着我们的怀念与感恩。跟小课课一起来重读几封烽火中的家书,感受英雄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最终壮烈殉国,年仅49岁。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张自忠在枣宜会战前线,给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写了一封亲笔信:
仰之吾弟如晤:
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在牺牲前的最后日子里,张自忠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
赵一曼的家书
赵一曼(1905年-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市白花镇白花场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烈士。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殊死搏斗中为国捐躯。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赵一曼牺牲之前,最想念的是儿子陈掖贤。赵一曼临刑前一天,给儿子写下了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
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1936年8月2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革命烈士赵一曼的孙女陈红来到了现场。她介绍说:当年赵一曼离开家独自奔赴前线时,(陈红的)父亲只有两岁不到,留下的只有一张合影和这封家书。陈红说“英雄是大家的,奶奶是我自己的。大家都去传颂她的名字,而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老老实实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不给奶奶的名字丢脸。”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1942年5月,日寇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左权将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硬汉,同时也有着温柔的一面。在前线时会常给家里写信。
志兰: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必要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
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不多谈了,祝你好!
五月二十二日晚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老人也来到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她和父亲的故事,感动全场。
习主席今天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感谢所有留下家书为国奉献的民族英雄,9月4日晚8点,一起在央视综合频道《开学第一课》向所有的英雄们崇高致敬!
点击阅读原文跟着小课课一起向老兵致敬